2007年10月2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百姓要的就是“政府购买服务”
俞评

  在不少人看来“又苦又累、得罪人还贴钱”的人民调解工作,在浙江建德、龙游等地却有不少人乐意干,而且这些个定纷止争的民间“娘舅”干得还挺卖力。奥秘在于,自2005年始,当地试行了“以奖代补”制度,即将原先对调解员发固定补贴的办法改为计发奖金,根据调解案子的大小、难易决定奖金多少,所需经费全在公共财政中列支。“政府掏腰包,百姓得实惠”,当地的矛盾纠纷少了,调解成功率高了,社会更加安定和谐。目前,全省已有近半数县市区实行了“以奖代补”(10月21日《钱江晚报》)。
  “又要马儿跑,又要马儿不吃草。”这句俗语说的是想办事而又舍不得必要的成本投入,惜金如命只会误事,其本意是在劝诫世人“有得到就必须有付出”。按说,这些地方的政府原本是可以不出这笔“草料钱”的,因为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是一种基层群众自治行为,而且至今也没有哪部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埋这个单。政府大可以将责任往下推、将经费往下摊,借助于行政权力让“马儿”跑起来。当然,“马儿”跑不跑是一回事,跑得快不快又是另一回事了,干卿底事?但那些力推“以奖代补”制的地方政府可不这样想。在他们看来,这笔“草料钱”不仅得出,而且得由政府出,这样才能保证“马儿”有充足的“草料”,才能让它跑得更有劲。这些地方政府能有这样的共识,显然是基于这么一个先进的理念:为辖区百姓提供和谐、稳定的环境,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所系。
  对人民调解实行“以奖代补”,实则就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替人民调解埋单,为辖区百姓“购买”民间纠纷调解服务,在不改变人民调解自治性质和运行方式的前提下,履行自己公共服务的职能。“政府购买服务”,这应该是对“执政为民”理念最有含金量的诠释了,远胜过空洞的政治口号。
  党的十七大提出,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建设服务型政府”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”。政府要真正实现从管理型到服务型、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优雅转身,就必须自始至终以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公民权利为依归。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,政府的服务理念、服务方式也应与时俱进、不断更新。办证盖章、审核验讫、招标立项之类的亲力亲为当然是服务,但服务不仅仅限于亲力亲为,“政府购买服务”,同样是为民服务,而且可能是更新更好更便捷的服务。事实上,基于政府的角色定位,许多带有公益性的民生问题需要通过政府投入财力方能求得解决,大到百姓看病、上学,小到建个公厕、停车场,莫不如此。如果政府不肯“破费”,百姓要么享受不到公共服务,要么享受不起公共服务,“一文钱难倒英雄汉”那样的事我们见得还少吗?而恰恰是这些吃喝拉撒、衣食住行等事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项目,最直接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品质,牵动着公民的幸福指数。这就是为什么要“政府购买服务”的民间期待。
  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提出“政府是一个保姆”,此说颇有见地。但现实的情形是,有的“保姆”却把“主人”家的“钱袋子”分作了两只,一只口子开得大大的,公款吃喝、公车消费大手大脚,拿钱不当钱,好像守着只“提款机”;而另一只口子却捂得紧紧的,即便“主人”有了急难想开销一点,那“保姆”也是小里小气,拿钱太当钱,仿佛养了只“铁公鸡”,实在避不过,就干脆立上个“便民服务项目”搞起创收来。他们大概已经忘了,手头掌管的钱财是“主人”信托给他们的,本来就该分分厘厘用在“主人”身上。好在这样的“小气保姆”毕竟只是少数,越来越多的“保姆”头脑里烙进了“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”的科学发展观,只要是急需改善的民生问题,“保姆”们的出手是越来越大方,百姓也日甚一日地享受到了日渐丰盈的公共“钱袋子”为他们购买的优质服务。
  这不,浙江的一些地方政府以人民为本,毅然用公共财政购买的服务润滑了人民调解这只社会矛盾纠纷的“减压阀”,百姓由烦心变成了开心、愁容换成了笑容。这样的服务,好比久旱大地上落下的一场甘霖,万民莫不额首称庆!